搜索结果: 1-10 共查到“中国小说文学 鲁迅”相关记录10条 . 查询时间(0.138 秒)
“但见奔星劲有声——《呐喊》出版一百周年纪念展”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展出(图)
《呐喊》 出版一百周年 上海鲁迅纪念馆
2023/12/14
2023年,鲁迅首部小说集《呐喊》标定百年时间刻度。一百年前,《呐喊》的出版犹如划破夜空的奔星,发出强劲有力的声音,警醒了沉睡在“铁屋子”里的人们,至今仍回旋激荡。一百年后,我们特别策划了“但见奔星劲有声——《呐喊》出版一百周年纪念展”,有关《呐喊》的文物文献汇聚一起,重构新文化场域,再现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中国小说史略》“抄袭”案中的鲁迅与顾颉刚
鲁迅 顾颉刚 《中国小说史略》 “抄袭”案
2023/10/25
第十三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澳门赛区赛事收官
第十三届 鲁迅青少年文学奖 澳门赛区
2023/5/10
第十三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澳门评选活动颁奖典礼近日在澳门大学举行,标志着这一文学奖首次澳门地区赛事圆满收官。
《铸剑》和《越女剑》在行动模态、叙事语法上具有极强的相似性,为我们比较两者的侠文化观念打开了窗口。在侠文化观的生成阶段,鲁迅通过对侠做减法、提纯,形成了“墨侠”观;金庸则把“民族大义”纳入侠的深层结构,构建起“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儒侠”观。随着主体观念和时代背景的变迁,鲁迅与金庸的侠文化观发生了剧烈变化,透过个人与集体的意识运动和观念区隔,两位作家分别走向集体革命、阶级斗争和“佛侠”“道侠”的...
文体不能被简单理解为语言修辞本身,而应该被理解为结构世界的方式。文章选取辛亥革命前鲁迅翻译小说从《斯巴达之魂》到《四日》的转变进行分析,呈现不同战争“风景”背后的文体差异,分析其与鲁迅民族政治思想转变之间的关系,回答辛亥革命发生之前,鲁迅“弃医从文”前后从“科学或政治的小说”转到“纯粹的文艺作品”的文体选择转变的问题,该转变标示着鲁迅以文学文体重建民族国家想象的开始。
鲁迅小说描写人物外在特征的传统性主要表现在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及去粉饰的净化修辞方面。它
既与中国传统小说有一致性,同时又有自己个性化的魅力。鲁迅描写人物外在特征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从对人
物外在特征“不变”及“静态”的描写,转向对人物外在特征“变化”及“动态”的描写;从对人物眼睛“形”的描写,转
向对人物眼睛“神”的刻画。在描写人物外在特征“变化”的过程中,鲁迅小说还分别采用了“对比”、“同...
中国作家协会日前面向社会征集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参评作品。鲁迅文学奖从今年开始每四年评选一次,推行实名制投票。
鲁迅小说不如张爱玲小说吗?
鲁迅 张爱玲 小说 成就
2009/1/14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张爱玲在中国内地几乎已经被遗忘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对张爱玲的过分推崇,这个名字才又被人瞩目。如果说,夏志清对张爱玲的推崇体现了一种矫枉过正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在中国内地频频出现张爱玲热、而鲁迅反而经常被人贬低,甚至在美国学界执中国文学研究之牛耳的王德威教授视张爱玲为超过鲁迅的现代最优秀的小说家,就不能不使人们困惑了。笔者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