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工学 协同效应”相关记录32条 . 查询时间(0.093 秒)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36/20/202362011148311.jpg)
具有三重协同效应的Janus隔膜用于高面容量的水系锌碘电池(图)
三重协同效应 Janus隔膜 水系 锌碘电池
2023/3/27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赵金保教授/杨阳副教授团队在水系锌碘电池新型隔膜设计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近期以“A Janus Separator based on Cation Exchange Resin and Fe Nanoparticles-decorated Single-wall Carbon Nanotubes with Triply Synergistic Effects for Hig...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来斌2022年底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举办的2022年度碳中和与能源创新发展论坛中提出,“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需做好规划,通过加强能源转型前的系统布局、能源转型中的平稳过渡以及能源转型后的稳定运行,发挥能源安全与社会公平的协同效应。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32/13/2023213114335799.png)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37/14/202371483830109.jpg)
城市环境研究所在催化氧化混合VOCs的协同效应和反应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最新进展
催化氧化 大气污染 气体污染
2022/12/28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全球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催化氧化技术是净化VOC污染的有效手段。实际环境中的VOC排放大多是包括苯系物、酮类、脂类等杂项成分的混合物,且在催化氧化研究中通常表现出明显的相互抑制作用,其中的混合反应机制尚不清楚,这有碍于催化技术的实际应用。通过优化VOCs混合物的氧化反应,可以降低能源消耗,扩大低成本催化剂的应用范围。因此,有必要研究多组分VOCs的混合效应以及VOCs...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199/26/201992691621504.jpg)
双金属催化剂由于其协同效应,相比单金属组分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催化反应性能,因此双金属催化剂一直是多相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通常认为双金属组分的距离应该是越近越好。近年来的研究却表明,多功能位点之间的间距显著影响催化剂性能。然而,传统制备方法很难实现对催化剂微观结构的精准调控,难以将双金属组分进行空间分离并对其间距进行调控,阻碍了建立直观可靠的构效关系及活性位点的辨认。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199/27/201992711326755.jpg)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在双金属催化剂协同效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图)
双金属 催化剂 协同效应 研究
2019/9/24
双金属催化剂由于其协同效应,相比单金属组分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催化反应性能,因此双金属催化剂一直是多相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通常认为双金属组分的距离应该是越近越好。近年来的研究却表明,多功能位点之间的间距显著影响催化剂性能。然而,传统制备方法很难实现对催化剂微观结构的精准调控,难以将双金属组分进行空间分离并对其间距进行调控,阻碍了建立直观可靠的构效关系及活性位点的辨认。
三元复合驱技术提高采收率幅度远高于聚合物驱技术,对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中国东部老油田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是三元复合驱技术现场应用时,出现明显的"低界面张力窜流"现象,导致三元复合体系渗流阻力系数小、注入压力低、产出液聚合物浓度高的动态特征。以交联聚合物体系为调剖剂的化学驱全过程调剖技术,具有渗流阻力高、波及能力强的特点,可以克服和弥补低界面张力窜流现象,解决三元复合驱过程中的窜流和后续注水快速...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183/8/20183895723875.png)
福建物构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孙庆福课题组及其合作者近期基于超分子协同作用实现了稀土-稀土、稀土-过渡金属、稀土-碱土金属的单步高效分离。前期工作中,该课题组发现2,6-吡啶二酰胺基三脚架三齿配体(L)与镧系金属(Ln)自组装形成的Ln4L4超分子四面体结构中存在较强的配体协同作用(J. Am. Chem. Soc. 2015, 137, 8550−8555)。最近,该团队发现该类配...
新型膨胀阻燃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协同效应
复合材料 协效剂 膨胀阻燃 聚丙烯
2018/1/21
基于膨胀阻燃与协效阻燃相结合的技术制备了含协效剂的新型膨胀阻燃聚丙烯(PP)复合材料,其中的新型膨胀阻燃剂由硅凝胶包裹聚磷酸铵(OS-MCAPP)和三羟乙基异氰尿酸酯(THEIC)组成,协效剂为多孔磷酸镍(VSB-1)或磷酸镍纳米管(NiPO-NT)。结果表明,当VSB-1和NiPO-NT的添加量(质量分数)分别为4.0%和3.0%时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可达到最大值34.2,其最大热释放速率比不含...
本研究构建了VUV-US-O3三元氧化体系,以水杨酸(SA)为分子探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荧光检测器联用测定分析三元氧化体系的·OH产率.结果表明,各氧化体系的氧化能力排序为VUV/US/O3 > VUV/O3 > US/O3 > VUV/US > O3 > VUV > US,120 min内对应的SA去除率分别为96.27%、83.57%、74.80%、68.88%、50.67%、36.06%、...
以DPPH·和O_2~-·清除率为指标,探讨了蓝圆鲹多肽(RSH-III)分别与其他肽类抗氧化剂GSH和非肽类抗氧化剂vitamin C的协同抗氧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清除DPPH自由基时,低浓度条件下的RSH-III(0.2、0.4 g·L~(-1))分别与GSH(1.0×10-3、2.0×10-3g·L~(-1))和vitamin C(0.7×10-3g·L~(-1))复合时未表现出协同效应...
K、Mn助剂协同效应对Fe基催化剂上CO加氢制低碳烯烃反应性能的影响
合成气 低碳烯烃 锰钾助剂 CO加氢反应
2013/7/15
采用典型方法制备了不同Fe、Mn、K比例的铁基催化剂,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N2吸附/脱附、扫描电镜、拉曼光谱、H2-TPR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催化剂对CO加氢制低碳烯烃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Mn能有效促进活性相分散,抑制碳链增长,但Fe-Mn强相互作用不能有效增加低碳烃烯/烷比,α-Fe2O3作为活性铁物种前驱体对烯烃生成反应更加有利。K通过减少Mn以氧化物形式出现,增加FeMn...
设计实验证明了Ni2P和MoS2催化剂在喹啉加氢脱氮反应中存在协同效应,该协同效应能够用氢溢流遥控模型理论解释。Ni2P//MoS2的协同因子随反应温度升高而减小,并且略微大于相同反应条件下NiSx//MoS2的协同因子。Ni2P产生的溢流氢能够提高MoS2催化剂上加氢活性位的数量,促使Ni2P//MoS2催化体系增加1,2,3,4-四氢喹啉和5,6,7,8-四氢喹啉加氢生成十氢喹啉的速率,提高其...
以内分泌干扰物阿特拉津为模型污染物,研究了TiO2-Fe3+可见光催化H2O2降解阿特拉津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在H2O2存在条件下,金红石TiO2经可见光激发可持续稳定地产生·OH自由基,在Fe3+协同作用下,·OH自由基生成量急剧增加;TiO2能可见光催化H2O2降解阿特拉津,金红石TiO2显示出较锐钛矿TiO2及混晶TiO2(TiO2 P25)更高的催化活性,反应60 min,阿特拉津的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