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7 共查到“近场光学及纳米检测技术 酶”相关记录7条 . 查询时间(0.277 秒)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展双色单分子闪烁比率技术实现溶酶体功能超分辨荧光成像精准定量(图)
分子 酶 成像 纳米
2025/3/17
2025年3月17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分子探针与荧光成像研究组(1818组)徐兆超研究员团队发展双色单分子闪烁比率成像技术(2C-SMBR),在单溶酶体水平同步实现纳米级结构成像与腔内pH准确定量。

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在新型碳纳米材料的类酶催化反应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纳米材料 酶催化 反应
2024/11/26
洋葱碳(OLC)是一种新型的碳同素异形体,由类似洋葱层的同心石墨壳组成。由于其独特的大比表面、高电导率和良好的热稳定性等特点,在电磁屏蔽、储能、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催化等领域均有应用。但是,因其结构的复杂性和多变性,OLC的活性来源和反应机制尚缺乏系统性研究,构效关系仍不明确,严重阻碍了它的实际应用进程。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岛团队在纳米酶制备及食品检测应用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图)
纳米酶 食品 检测 应用
2024/9/20
2024年9月20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智能所黄青研究员课题组在纳米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采用气液界面介质阻挡(DBD)低温等离子体 (LTP) 技术,成功制备了一系列具有漆酶样活性的不同碱基配体 Cu 金属有机框架 (MOF) 纳米酶,并编码阵列传感器用于食品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智能传感与识别。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生物传感领域TOP国际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
2024年7月20日,阎锡蕴院士团队应邀在《Nature Reviews Bioengineering》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esigning nanozymes for in vivo applications"的综述文章,该文全面梳理了纳米酶催化医学的代表性研究进展,探讨了切实可行的体内应用设计策略,展望了纳米酶临床转化的挑战与前景。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等开发出基于红细胞的单原子纳米酶(图)
细胞 单原子纳米酶 催化性能
2023/12/18
纳米酶是一类具有类酶催化性能的纳米材料,是新一代人工酶,在生物医学领域颇具应用前景。自2007年首次发现四氧化三铁(Fe3O4)纳米颗粒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活性以来,铁基纳米酶在肿瘤催化治疗和抗菌等方面备受关注。然而,由于铁原子的利用率较低,纳米氧化铁的催化效率往往低于天然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为了提高铁原子的利用率,科学家引入单原子设计用于构筑更加精确的活性位点,通过模拟天然酶的铁卟啉配位...

纳米酶作为新兴技术之一,集天然催化与人工催化优势于一身,具有类似于天然酶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可作为酶的替代品用于人类健康;具有稳定性高、成本低廉、易于规模化生产的特点,克服了天然酶的局限性;具有纳米材料的可设计性和多功能性,在工业、医学、生物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潜力。如何利用纳米酶的独特性(如多酶活性、多功能和底物催化),创造一些新技术,解决一些天然酶或其他催化剂所不能为之的问题,是纳米酶领域当前...

中国科大提出高效低毒抗菌纳米酶的构建策略(图)
抗菌纳米酶 无机纳米颗粒
2021/2/4
细菌抗药性的出现与扩散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据估计,在2014年全球死于抗药性细菌的人数为至少70万,而如果不立刻采取行动,这一数字在2050年可能会激增到1000万,并带来价值100万亿美元的全球经济损失。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伴随这场细菌抗药性危机的却是新型抗菌物研发的严重滞后。因此,有效应对细菌抗药性问题亟需开发新型抗菌物和抗菌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