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化学物理学 高分子物理 高分子化学 核化学 应用化学 化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化学相关记录7000条 . 查询时间(1.843 秒)
2025年4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氢能与先进材料研究部氢化物能源化学研究中心(DNL1901组群)陈萍研究员、何腾研究员与华中师范大学饶立副教授合作,在团队前期开发的金属有机化合物(Metal Organic Compounds,MOCs)储氢材料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利用光催化实现该材料可逆加脱氢循环。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深入理解土壤碳固存机制对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及其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溶解性有机质(DOM)和球囊霉素相关蛋白(GRSP)作为土壤碳库的重要组分,在有机碳的积累与稳定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然而,其在生态系统长期发展中的分布规律、变化特征及其调控机制仍不明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任务团队选取澳大利亚西南部干热气候区的Jurien Bay与湿冷气候区的Warren两...
2025年4月9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重大项目“合成孔径雷达微波视觉三维成像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结题审查会上,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发布了原创性研究成果合成孔径雷达(SAR)微波视觉三维成像理论方法。该技术通过引入雷达回波与图像中的微波视觉三维语义,开创了全新的SAR三维成像技术路径。相比传统方法,这一技术大幅减少了三维成像所需的数据采集量,提升了成像精度,实现了高效能、...
2025年4月8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朱强/罗爽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的2,3-二烷基吲哚区域选择性合成方法。相关研究以“Regiospecific 2,3-Dialkylindole Synthesis Enabled by Alkylpalladium 1,2-Migration to in Situ Formed Aldimine”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
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光催化分解水技术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氢能,被认为是获取绿色氢能的理想途径。自1972年科学家利用TiO₂单晶材料实现了光解水以来,TiO₂一直是半导体光催化材料里的“超级明星”,二氧化钛及其衍生钛酸盐的发展一直是光催化研究的风向标之一。然而,由于此类材料在高温制备过程中氧元素易挥发形成氧空位,并伴随产生低价Ti³⁺缺陷,使得光生电子和空...
近日,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高力波、袁国文团队联合李绍春教授,在类石墨烯制备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团队利用衬底与石墨烯之间的范德华空间,实现了限域氢化,成功制备出具有精确氢碳(H/C)原子比的单面氢化石墨烯。
异戊二烯是主要由陆地植被向大气释放的强活性有机气体,其全球排放量与甲烷相当,其对全球大气氧化性、臭氧及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有重要贡献,从而对空气质量和气候产生直接/间接效应。全球变暖导致极端热浪事件频率与强度增加,而异戊二烯排放对温度极其敏感,2025年4月2日已有研究表明热浪能够使温带和寒带植被异戊二烯排放显著增加,且其增量显著高于排放模型估算结果。热带/亚热带地区是全球异戊二烯排放的热点地区,同...
青藏高原是印度-亚洲大陆新生代持续汇聚的产物,其如何吸收约4000公里的大陆汇聚量一直困扰着地质学界。基于传统板块构造理论,大陆岩石圈(特别是克拉通)因密度较低难以像大洋板块发生大规模俯冲,因此大陆之间的汇聚主要通过碰撞边界的岩石圈缩短和造山作用实现。这一理论框架下,若缩短量与汇聚量相当,则意味着印度大陆并未发生显著北向俯冲。然而高原构造缩短量的巨大争议使得印度大陆俯冲距离成为学界焦点。尽管地球物...
2025年3月28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低碳催化与工程研究部(DNL12)刘中民院士、叶茂研究员、魏迎旭研究员、田鹏研究员团队,受邀发表了甲醇制烯烃领域Perspective评述文章,系统总结了团队理解和调控甲醇制烯烃动态复杂催化体系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包括动态催化原理的提出和定量模型的凝练,以及其与新一代甲醇制烯烃(DMTO-III)技术的内在联系。
2025年3月25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太阳能研究部(DNL16)范峰滔研究员、李灿院士等在光生电荷转移原位成像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实现了对固-液界面双电层中紧密层电荷的定量测量,完成了对光生电荷从固相空间电荷区到表界面液相反应的全过程追踪。研究发现,反应溶液环境对于光生电荷的分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调控反应环境,团队实现了对反应过程电荷转移的调控,并揭示了光催化反应的更深入的机理。
2025年3月25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廖玉河联合比利时鲁汶大学与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科研人员,报道了酸碱协同催化胺法碳捕集溶剂再生的新路径。该研究发现,固体ZrOxHy催化剂可提升胺溶液中二氧化碳的脱附速率,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表现出2.5倍的二氧化碳脱附增强效果。
近日,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黄璞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合作,利用磁悬浮力传感器在毫米尺度上首次实现了对自旋-质量-速度新奇相互作用的高精度探测,将耦合常数的实验约束提升了超过三个数量级。
Pickering乳液是一种以胶体颗粒作为乳化剂稳定油水体系的乳液,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不同于分子表面活性剂,胶体颗粒不可逆地占据乳液界面,为Pickering乳液提供了优异的长期稳定性。然而在Pickering乳液体系中,未被胶体颗粒占据的自由乳液界面大小常常强烈影响到乳液的先进性能。因此,传统Pickering乳液面临乳化剂颗粒界面覆盖率高和自由乳液界面需求之间的矛盾。
在量子材料中,轨道作为一种关键的自由度,对低能物理现象和独特性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原子中不同轨道的贡献往往会引发对称性破缺,从而产生诸如强关联材料中的轨道依赖能带重整化、轨道依赖对称性破缺态、轨道选择性莫特转变以及轨道选择性超导配对等现象。例如,笼目超导体AV₃Sb₅(A=K、Rb、Cs)体系是一种多带超导体,展现出一系列丰富而奇异的物性特征,包括Z₂拓扑、对...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联合研究员范峰滔等,在铁电材料光催化水分解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通过精准调控铁电材料表面结构,揭示了限制其水分解效率的关键因素,实现了高效水全分解反应,表观量子效率达4.08%。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