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低温物理学”相关记录26条 . 查询时间(0.826 秒)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合作AFM:氟代分子调控助力低温/快充钠金属电池(图)
纳米 分子 低温 金属电池
2024/10/14
由于Na金属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1165 mAh g-1)以及钠离子(Na+)相对于锂离子(Li+)更小的斯托克斯半径(4.6Å vs 4.8Å),这使得钠金属电池体系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钠金属电池(SMB)的可逆循环受限于Na枝晶生长、不稳定的固体电解液间相(SEI)形成以及不良的Na+运输/脱溶动力学,尤其是在低温和快速充电条件下。因此,制定有效的策略来加快Na+...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揭示低温下混合晶相铅碘钙钛矿中非辐射态载流子高效输运新机制(图)
低温 钙钛矿 辐射 光谱
2024/9/12
2024年9月12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动力学研究室超快时间分辨光谱与动力学研究组(1110组)金盛烨研究员团队与安徽师范大学陆洲教授团队合作,在钙钛矿半导体载流子输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合作团队利用自主设计搭建的原位温控-超快荧光动力学显微成像系统,通过在低温下向MAPbI3单晶纳米线中引入相变诱导缺陷(PTIDs),揭示了其中的非辐射态载流子长距离输运机制,并由此实现了高效的光...
兰州化物所超低温摩擦界面演变与分子滚动润滑机理研究获进展(图)
低温摩擦 界面演变 分子滚动 润滑机理
2024/7/17
摩擦作为一种基本物理现象,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润滑材料是减小摩擦的重要途径,其中分子水平结构调控是润滑材料设计的核心。在宏观世界,车轮、轴承的发明使得滚动代替滑动,大幅降低了摩擦(约100倍);在微观世界,如果能调控润滑材料分子构型,实现车轮一样的分子滚动润滑,将为控制摩擦现象带来新的原理和突破。该设想被摩擦学学者提出数十年,但仍无法被实验证实。而超低温是一种极端环境,电子、原子等微观粒子运...
兰州化物所超低温摩擦界面演变与分子滚动润滑机理研究获进展(图)
低温摩擦 界面演变 分子滚动 润滑机理
2024/7/17
摩擦作为一种基本物理现象,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润滑材料是减小摩擦的重要途径,其中分子水平结构调控是润滑材料设计的核心。在宏观世界,车轮、轴承的发明使得滚动代替滑动,大幅降低了摩擦(约100倍);在微观世界,如果能调控润滑材料分子构型,实现车轮一样的分子滚动润滑,将为控制摩擦现象带来新的原理和突破。该设想被摩擦学学者提出数十年,但仍无法被实验证实。而超低温是一种极端环境,电子、原子等微观粒子运...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揭示黄胸鼠耐受低温的局限性并预测其扩张范围
低温 预测 基因
2024/6/18
黄胸鼠和褐家鼠全球性分布。它们是入侵物种,也是我国主要的两种家栖鼠类,危害农业生产、破坏基础设施,并能够传播人畜共患病。为了探讨黄胸鼠低温耐受能力以及进一步北扩的可能范围,尤其是能否继续扩张到东北地区,并与褐家鼠东北种群重叠而形成新的危害,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对全国范围的褐家鼠和黄胸鼠的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分析,并对室内群体进行了低温驯化实验,比较了两种家鼠的遗传和表型,基本明确了黄胸鼠的北扩边界在...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低温锂电池电解液研究取得新进展(图)
低温 锂电池 电解液
2024/6/13
新能源汽车、电网储能、极地科考、深空探测等领域的发展,对储能电池的能量密度和低温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高理论比容量的金属锂作为负极的锂金属电池成为最有前景的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系之一。然而,由于传统酯基电解液中,锂离子与溶剂存在强相互作用,使得锂离子的迁移速度慢和电极/电解液界面稳定性差,限制了锂金属电池在低温环境的应用。
优异的热稳定性和耐毒性等关键性能指标对开发实用型的单原子催化剂至关重要。铂基催化剂凭借其优异的催化活性被广泛应用于VOCs的催化氧化,然而,实际工况下VOCs废气组分复杂,铂单原子催化剂由于高暴露的原子活性位点极易与H2O、SO2等杂质气体大面积接触而发生中毒失活的现象。因此,研究人员重点致力于提高单原子Pt催化剂在VOCs催化燃烧领域的耐毒性研究。特别是含水工况下,单原子Pt基催化剂极易失活,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美国高温超导体研究取得新进展
高温 超导体 低温器件
2024/1/16
美国哈佛大学高温超导体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策略来创造和操纵高温超导体,特别是铜酸盐超导体,为设计新型超导材料提供了新方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广州分院深圳先进院等开发全自动低温数字微流控设备实现蛋白质相互作用检测分析(图)
全自动低温数字 微流控设备 蛋白质 检测分析
2023/10/16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杨慧研究员团队,与厦门大学萨本栋微米纳米研究院陈宏教授团队合作,在Lab on a Chip 上发表了题为A low-temperature digital microfluidic system used for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detection的研究,并被选为当期的封底文章 (Back cover)。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基...
新一代无液氦亚3K低温扫描探针显微镜研制获进展(图)
无液氦 亚3K 低温扫描探针显微镜
2023/9/12
中国科学院新一代无液氦亚3K低温扫描探针显微镜研究获进展(图)
无液氦亚 低温扫描 探针显微镜 凝聚态物理
2023/9/12
低温在凝聚态物理研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对多体系统中强相互作用的复杂行为开展深入研究的必要条件。随着液氦资源的日趋紧张和无液氦制冷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无液氦制冷的设备将逐步成为低温科研仪器的主流方向。迄今为止,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综合物性测量系统等诸多仪器设备已实现了无液氦化。然而,具有亚原子分辨能力的扫描探针显微系统(SPM)对震动水平的要求极为苛刻,因此实现无液氦闭循环制冷技术在低温S...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外合成兼具磁序和极性畸变的超导材料
合成 超导材料 低温
2023/3/30
日本大阪大学科研团队在由铕、金和铋组成的磁性半金属EuAuBi中,首次发现了同时具有磁序和极性结构畸变的超导性,并且发现了通过极低温物性测定和理论计算来实现特殊超导状态的可能性。这项研究有望在量子计算机的超导元素等电子设备中得到应用。研究成果发表在日本物理学会发行的英文期刊《Journal of the Physical Society of Japan》。
2022年3月1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所王振洋研究员团队在光热增强型超级电容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期刊上。
在低温环境下,由于电解液离子扩散受阻,超级电容器等储电器件的电化学性能会急剧衰减。而利用具有光热性能的电极材料,通过太阳能光热效应实现器件温度的快速上升,有望大幅提升超级电容器的低温性能。然而,开发...
活细胞深低温冷冻保存中的协同抑冰首次实现
活细胞 深低温冷冻保存 协同抑冰
2021/2/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赵刚教授团队通过分子材料设计、工程学策略和多物理场结合,实现了活细胞深低温冷冻保存过程的协同抑冰,极大提升了活细胞低温保存的效率和质量。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冰晶的形成、生长以及去除,在航空航天、大气科学、低温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目前国际通用的生物样本深低温冷冻保存方法,主要可以分为慢速冷冻法和玻璃化法两大类。然而,无...
2020年10月10日,中国物理学会发布2020年奖励公告,理化所高波研究员荣获“2020年度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高波研究员主要从事低温温度计量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提出了定压气体折射率基准测温方法,获国际温度咨询委员会官方认可和推荐;基于原创测温方法,突破了极端稳定的多场环境测控瓶颈,建立了国际首套5-24.5 K温区定压气体折射率基准测温系统,热力学温度测量结果优于国际最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