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蒸发与结晶”相关记录47条 . 查询时间(2.339 秒)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青岛能源所在新型沸石分子筛合成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图)
分子 合成 结晶材料 能源
2024/12/12
沸石分子筛是一种微孔结晶材料,在化工、能源、环保等多个领域应用广泛。传统沸石分子筛的微孔尺寸小于2纳米,这一特性使其成为实现客体分子择型催化和吸附分离的关键,但是这些微小的孔隙同时也限制了其在处理更大尺寸大分子过程中的应用。因此,开发出具有更大孔径尺寸的沸石分子筛一直是该领域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挑战。通过酸碱刻蚀等后处理方式,可以将介孔(2-50纳米)或大孔(大于50纳米)引...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中心科研人员在嫦娥五号月球玄武岩演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月球 演化 结晶
2024/11/28
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于2020年12月着陆于月球正面风暴洋克里普地体(Procellarum KREEP Terrane,PKT)的东北部,并成功采回1731 g月壤样品。前人对返回样品的研究推进了对月球年代学、月球晚期火山活动和岩浆演化机制的认识。斜锆石是月球玄武岩中常见的副矿物,广泛用于U-Pb年代学研究;同时,撞击作用可能会导致斜锆石发生形变和相变。因此,斜锆石的研究对于确定岩石的形成时代...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任子坤等-GRL: 早始新世增强的“风-蒸发效应”驱动热带降水向赤道收缩(图)
任子坤 蒸发 气候 辐射
2024/11/27
早始新世是距今五千六百万年以前的地质暖期,其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革命前时期高9~23℃,具有与未来高排放预估情景相似的温室气候,因而是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参考时段。近年来的气候模拟研究表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能够令热带降水的经向分布向赤道收缩,驱动副热带干旱区向赤道扩张。这一现象在早始新世显著存在,但其背后的物理机制尚不清晰。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宋延林课题组在异质浸润材料毛细蒸发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宋延林 材料 蒸发 循环
2024/11/18
水的蒸发行为是自然界和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对于自然界水循环、人类生存和发展、各种产业化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和利用水蒸发过程中传质与传热行为,对于高精度打印、溶液法微纳制造、高性能水伏发电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南开袁明鉴团队首次提出普适性结晶路径调控转换策略(图)
袁明鉴 结晶 电池 器件
2024/11/11
2024年9月30日晚,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袁明鉴教授课题组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dward H. Sargent教授课题组联合研究进展。
该研究题为“High-efficiency and thermally stable FACsPbI3 perovskite photovoltaics”。团队针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高温工况条件下稳定性不足这一领域难...
长英质碱性岩因其对稀有金属元素富集机制、火山喷发样式以及大陆地壳生长方式的重要指示意义,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与镁铁质碱性岩相比,长英质碱性岩的成因仍存在较大争议。通常认为,与镁铁质碱性岩在时空分布上密切相关的长英质碱性岩是由幔源碱性岩浆在地壳内经历长时间分异所形成。然而,在一些碱性杂岩体中,长英质碱性岩是主要的岩性,而基性端元则未出露或出露面积极小。因此,有学者提出这些长英质碱性岩可能源自地...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岛团队在高结晶硼化铪陶瓷微棒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结晶 陶瓷 性能
2024/9/30
2024年9月30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热控功能材料科研团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张幸红教授合作,在硼化物陶瓷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成功制备了具有高结晶性和高长径比的多支状硼化物陶瓷微棒,以此为增韧相加入硼化物陶瓷基体中,将硼化铪陶瓷的断裂韧性提升了81.9%。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Materials & Design上。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何妙洪等–AM:生物控制珊瑚微结构矿化(图)
何妙洪 结构 机理 结晶
2024/9/27
生物成矿形成了地球上非常壮观的珊瑚礁,而珊瑚礁是高分辨率记录过去环境气候演变的重要载体。理解珊瑚的矿化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珊瑚礁的生长、探究其对日益恶化环境的响应以及精确重建古环境等。虽然前人对珊瑚的矿化开展了一些研究,但截至目前,关于其生物矿化本质机理还未被完全厘清。理解珊瑚矿化首先需要了解其微结构及其相关的生长特征。珊瑚(浅水滨珊瑚)骨骼由钙化中心(COC)和纤维(fiber)两种微结构构成,其...
大地幔楔是指地幔过渡带中滞留俯冲板片与上覆板块之间所夹持的广阔地幔区域,是近2024年新识别出的独特深部地质构造。统计发现环太平洋50%以上的板块俯冲形成了大地幔楔,板片滞留范围从300到1700km不等。东亚大地幔楔在全球范围内规模最为宏大,研究程度最高,然而,其物质循环机制和玄武岩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早先研究揭示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由低硅和高硅两个端元混合而成,其中低硅端元起源于碳酸盐化的榴辉岩...
月球岩浆洋模型认为岩浆洋晚期会在月幔顶部形成富含钛铁矿的辉石岩堆晶(IBC)以及富集放射性元素的克里普组分(KREEP)。而IBC堆晶由于密度较大会沉入深部引发月幔翻转。一些研究认为是下沉到深部的IBC的活动导致了嫦娥五号玄武岩(CE5)的形成。然而,这一观点会面临两个问题:1)IBC的沉降发生在岩浆洋结晶的晚期(~44-43亿年);2)之前的研究认为CE5玄武岩是由低钛玄武岩演化而来,而后者源区...
2024年6月17日,环境学院王辉教授课题组完成的研究论文“Janus structured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materials prepared from carbonized corn straw particles for portable air water extraction devices”在工程技术领域一区Top期刊《Chemical Enginee...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异质结晶格失配综述文章(图)
钙钛矿 太阳能电池 结晶
2024/5/14
2024年5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太阳能研究部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组(DNL1606组)杨栋研究员和刘生忠研究员团队发表了关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异质结晶格失配的综述文章,系统地讨论了晶格失配对材料稳定性和载流子传输动力学的影响,总结了当前的优化策略,包括外延生长和缓冲层,并探索了未来的解决方案以减轻失配引起的问题。
中科院上海分院宁波材料所在弹性铁电聚合物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图)
铁电聚合物 结晶性能
2024/4/24
铁电体是一种具有自发极化且极化方向可随外加电场改变的材料,在非易失性存储、传感、驱动以及能量转换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可穿戴、可植入电子产品的发展,迫切需要将功能材料弹性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陕科大王成兵团队在“水二极管”光热蒸发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王成兵 蒸发器 界面 太阳能
2024/3/29
2024年3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热转换材料功能化调控及应用创新团队在材料学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Enabling Self-Adaptive Water-Energy-Balance of Photothermal Water Diode Evaporator: Dynamically Maximizing Energy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高模量高导热石墨烯纤维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石墨烯纤维 结晶 结构
2024/3/27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090030)等资助下,浙江大学高超教授团队和清华大学徐志平教授团队合作,提出“复合流场湿法纺丝”方法,纺丝的同时,引入径向的旋转流场,使原本径向无序分布的氧化石墨烯基元有序化排列,形成了同心圆的液晶织构,经过干燥和高温石墨化后处理,大幅增大纤维中晶区的三维尺寸,同时实现了纤维的超高模量和超高导热性能,杨氏模量达901 GPa,导热率达1660 W/mK。相关成...